网罗句子读后感范文模板
做您写作和查阅的好助手

太白网 / 读后感大全 / 《庄子》读后感2000字-读后感大全

《庄子》读后感2000字:

作者熊逸,以当代的全新的视角理解《庄子》,读其文字,便是一场思辨之旅。但我个人与作者有些不同意见,在此分享给大家。

首先,作者认为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有贬低麻雀与斑鸠之嫌,文中有“小”“大”之对比,作者觉得庄子看不起“小”。

如: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我有不同观点。庄子并未厚此薄彼,而是小的东西目光狭隘,先看不起大的,一味嘲讽大的,才导致了庄子想要更正这种谬误,他希望大和小都是一种安乐的存在,只有不同,没有高低之分。庄子的这一思想是多元的,先进的。

其次,作者认为庄子的做人准则是外圆内圆,庄子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他完全不受情感或道理上的制约,比如你的领导穿了一套很丑的衣服来问你好看不好看,你很纠结,不知道该说好看让领导开心,还是该忠于真理说不好看,作者认为庄子遇到这个情况就不会纠结,他会告诉你老板希望你说好看,那你就说好看,只是说一句而已,有什么呢?作者认为这就是庄子“逍遥”的秘诀。

我有不同观点。庄子的外圆内圆我同意,但我更确信这个圆是一种削去了四个尖角的方,如图所示:

庄子其实外方内也方。他逍遥是因为他完全不会考虑对方是人是鬼,他觉得好看就说好,反之亦然,但也有可能因为你人品不错就安慰一句“你喜欢就好!”他是忠于自己内心的人。他的“圆”最多是措辞上的婉转,为了不让人太难堪,但绝不会“圆”到胡说八道不过心。

第三,作者认为庄子其实是很想当官的,他也懂只有通过掌权才能贯彻一些主张。

我有不同观点。我觉得庄子是不喜欢参政的,他不是要出淤泥而不染,他连靠近淤泥都不愿意。但他很矛盾,一方面道家的理念是出世,老死不相往来,另一方面,他又希望道家思想被更多的人认知,而这种传播就必须入世。所以我认为庄子更渴望做一个文化部部长,或者是布衣宰相,就像福尔摩斯一样,警察局有办不了的案件就必须去找他,还要付他可观的酬劳,他帮助你破案,但人不在体制内,不受任何管辖和约束。庄子要的就是这样,既有自由,又有地方展现才华。但我不认为庄子想参政,想参政的人是孔子,孔子也没有什么不好,他是积极入世的要宣传自己的学说和治国之道。

以上是我目前和作者的不一致的想法,书还没有看完,也许接着看下去会有新的感想。

但是和儒家比起来,或者说在先秦四大家儒道法墨中,只有道家是最具备美学鉴赏度的,因为我觉得道家其实是有精神洁癖的,他们要求人与人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这其实是一种挑剔的态度,他们不轻易接纳不靠谱的朋友,总要检验很长一段时间,等到检验合格了,那就是同道中人,也无需多说,可以淡如水,因此老子说的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在这个层面上是非常和谐的。

然而,道家是有点曲高和寡的,它不像儒家、墨家其实是抱有一种大爱,可以用爱心去接纳文盲或者半文盲,你不需要有什么文化功底,零基础也可以。孔子和墨子对门生是没有什么要求的,没有门槛,这一点非常的接地气,因此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墨两家是显家。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样的人可以学道家呢?真的不多。道家是性冷淡风,拒绝的态度,从来不打广告不做宣传,你爱来不来。它虽然不接地气,读后感www.gushidaquan.com.cn但是它的存在感很强,为什么呢?我猜是因为它的理念触动了我们智慧中的最高点,它不像儒墨两家给你一种组织性和强烈的归属感,它要你以自己的个体成为自己心灵的归属,这个要求很高的,如果没有达到一定的境界,首先根本无法欣赏道家,其次是欣赏了懂得了,却做不到或者不想做。

再说说老子和庄子的差别。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我认为他的行为是所有先秦哲学家中信价比最高的一个。他看透了这个世界,他压根儿不想拯救这个混浊的世界,也无所谓爱与恨,就走了,去哪儿?不告诉你们。但是,留下我的思想《道德经》给懂的人看。让懂的人懂,不懂的人不懂。他没有对这个世界付出过什么,他没有冒爱的风险,彻底无为,当然也彻底寂寞。

所以,庄子感觉比老子热血有为一点,他在尘世间写寓言故事,多多少少做着传播道家思想的事情。但是不强求,不打鸡血,能发展到什么地步就什么地步,这种不求结果的付出,不刻意的有为,我认为也是一种“无为”,而且“无为”本身也是一种“为”。庄子是真正的以“无为”的心态做着有为的事业,不像老子从行动到心态统统都是无为。这让我想到《华严经》中的“回向品”,说一个人自己要修炼成佛,这个过程是出世的过程,但是当你成功地成佛了,就要回向凡尘,去普度众生,这个过程是入世的过程。我觉得庄子是既入世又出世的。

所以,我产生了一个疑问,真正的道家是什么?到底是纯粹的百分之百的出世(就像老子一样),还是像庄子一样,只是心态上出世,行动上“逍遥”地入世呢?如果是后者,那么中国几千年来的读书人是否一直都是儒道两家兼而有之的呢?作者:怡如君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信息

猜您喜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