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罗句子读后感范文模板
做您写作和查阅的好助手

太白网 / 读后感大全 / 《腾讯传》读后感2500字-读后感大全

《腾讯传》读后感2500字心得感想范文

“读完反倒是一种沉重。运气很重要,明白自己要做什么想做什么同样重要,纵使其实你根本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你会做什么。忽然想到今天看的那个楚庄王的故事,他在的时候可以带领方向,但是却根本没法定义他死之后的方向。也就在天上看着楚国从霸主到向下坠落的无奈。在一点点的客观大势变化中,去寻找那真正的微小的不为常人所察觉的未来和真正的方向。”

这是当时我看完的时候,在豆瓣写的短评语。现在看看反倒有点贴切。今天朋友圈在传播《腾讯没有梦想》这个文章。某种程度上是也不是。马化腾在98年创立的时候,怎么可能会想到今天的腾讯有如此的规模,如此的市场,如此的收入。就算当时有什么梦想,理想,也早已偏出太多,超出了原本的设想。

就像马化腾自己在书中所说“在创业的那些年,我们从来没有想过未来,都在为明天能活下去而苦恼”。想按照一定目标保持节制克制的节奏去发展,当下更像是一种神话吧。因为都穷怕了……所以与其现在都叫“创业”,不如定义为,如何拼命找到更好的方式空手套白狼。

咳咳,翻过来说这本书吧:

“知道我们说的东西很容易,但要知道我们为何这样说却很难。”了解腾讯历史很容易,了解为什么他会做这些却很难。尤其是在不确定性变动性极强的互联网领域。

作者是这个态度,不过读到一半的时候我觉得他倒是找到了其中一个因素运气。老话有言“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九十分都是命”。诚然也。中国互联网从开始就带有着精英的因素,不是寻常百姓的日常之物,所以始终有资本的影子,那么原本互联网应有的开放,非中心,民主性,也就没有得到传播,用户没有得到教育。原本家底一干二净的国人开始接触之后,重心就在于,如何更方便廉价免费的获取资源,才是多数人想要的。也就注定,中西方的互联网发展的差异性。

对,另一个方面,对于消费主义各方的推波助澜,年轻人不再关心政治、理想。经商,挣钱,成为成功和价值的唯一标准。而互联网不过是这个时代最好的途径之一。也是相对入门最容易。

可以假设一下,如果没有互联网,你会去做什么,或者说哪个行业最好可以吸引最多的人才?我可能就不会辞职了。另外这方面反倒可以参考日本,还是那些超大型联合体企业才是多数人的选择方向了。

不过正如书中所说,“国内垄断资本还没有找到更合适的从互联网行业控制,获取利益的方式”,所以目前可以百花齐放,但是未来,说不准了。

“开放与封闭,抄袭与创新,被赋予的公共责任也是一门尚未破题的课程。它已经很好,但它应该更好”

我们只知道挣钱,拼命变大,让自己变大,让自己变得不能倒,更安稳,吞噬掉一切。但是获得的资源究竟如何使用,提高股价,给股东分红,投入再生产,购买奢侈品。

有个我自己会琢磨的白日梦游戏,假如我现在一年挣十万,我差不多可以设想假如我一年挣一百万的时候,会怎样用这个钱,勉强可以想象一千万的时候怎么用,但其实已经有点力不能及了;但是到一个亿呢?我根本无法想象,恐怕就要让别人教,但是你怎么知道教你的这个人教给你的就是可靠的呢?假如十亿呢?我恐怕会立刻想把这么多钱退回去,我会吓死的。

引用我敬爱的杨威利准将(再过几周他就是中将啦,哈哈)的话“有做得到的事,也有做不到的事。”

其实在命理圈有个流派,格局派。虽然不能说很准,但是若八字有格局,不说大富大贵,最少也衣食无忧。不过既然是格局就有上下限,其实超出界限的时候,反倒为凶。最简单的,对于99.9%的人,若是忽然中一个亿的彩票,只会更不幸。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但是初心的层次如何,会决定你最终的上限。

回到书上第一章:

提到马化腾89年考大学,因为当年夏天的事情,没有选择遥远的北京,没有去清华,选了深圳大学。然后结交了一帮同样因此原因没有出去的聪明www.gushidaquan.com.cn的人。其实有时候这种大势比个人的努力更重要。就好像我会想,如果当年不是因为我高考那年的非典,我不得不在家学习,假如去学校肯定就翘课去网吧了,可能我会去比农大还差的学校。(额不对,多少是211,这么说好像很烂)

看书里他能够在大学自己做那么多事,是比我强多了……人和人真是不能比……(为什么大学我居然抽出来两年去写文章,而不是写代码,我的脑子究竟什么结构的)

书中提到第一个马化腾跟商业相关的特点就是,他潮汕人的敢于舍得冒险投入的决绝禀赋。把自己副业赚的一点钱全部投入到一个新行业。做一个惠多的网站。

不过稍微有点意思的是,在当时94年这样的禀赋是比较少见的;但是现在,好像在北上广深没有这样性格的人反倒很少,可能是稳定的东西越来越少,变化越来越大,所以,逼的人梭哈的几率也越来越大。

第二章有一段我有点触动:

有个公务员想辞职跟马化腾创业,想到假如失败怎么办,老婆跟他说,“没关系,我还有一份工作。”这块居然让我想到李安。这么做之所以能被传播不正是因为少见么。共享福容易,共患难艰,尤其是消费主义盛行下,更难。

1998到1999两年,真是一个神秘的时代,很多现在的大公司诞生,成为一个世代。说起来,98年我初二买的电脑,到了秋天才会学如何拨号上网,结果因为电话费太贵,就只能偷偷上网。

绝大多数人的创业,是过往的一种延续。你不可能做你不擅长的领域的事情。或者说,你根本不知道有这种行业领域的存在。各种细分行业实在太多了。

对,我是一个有点经验的程序员,所以说只要是能够提出的互联网产品没有不能做的,不管怎么摸索终究可以实现,只是做的时间和成本问题。但是提出怎样的产品。才是问题所在。盖房子容易,提出整体设计理念难。

书中提到他们选择做OICQ也是一种巧合,原本的陪标品变成了主营品。不过在做大OICQ的过程中,腾讯的优势也就体现了,一是对手的麻痹和羸弱,二是微创新。但是我觉得现在人更在意的是第一个,就是如何的自己拼命,不放松。而忽略了第二点,微创新。

所谓的微创新应该是一种基于用户需求的创新,更贴切用户。就好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样,随着时代的进步,成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东西都本地化了,那么你的产品也应该更考虑本地人、实际使用人的需求。微创新的主语是创新,而不是微,也不是换皮。

同OICQ差不多,能够成功的中国产品各个都有自己的微小,细节,务实的创新。而且相互之间毫无规律,有点像大道三千各取其一。实在是很有意思。作者:传传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信息

猜您喜欢的文章